地球上的植物都須進行光合作用才能存活,因此在一些全然無光的地方難有植物的蹤影,光合作用除了要有光之外,尚需借助水與二氧化碳協力才能完成,這在〈二氧化碳與水草缸的關聯性〉便已提及。我們有時候會在水草葉片上發現有白色的粉末,這類情況在室外種植水草的環境同樣也能看得到,此種情形為生物脫鈣(Biogenic decalcification),也稱為脫鈣作用或簡稱為脫鈣。
水草脫鈣作用的樣貌
水草需要碳源的參與來達成光合作用,最常見也最易取得的碳源就是二氧化碳(CO2),只不過當水體欠缺二氧化碳時,水草為滿足碳源的需求會發展出另一種型態,也就是轉而從重碳酸鹽(HCO3-)取得二氧化碳的模式,所以重碳酸鹽(碳酸氫根)就是飾演犧牲自己,來成就他人的角色。
▲去年12月獅子的大型水草保種缸中的深綠皇冠越長越大,這顆早期直徑只有5公分,現在竟然長到45公分,原保種缸已經裝不下了,只好挖出來移植到其他更大的保種缸安置。
▲移植經過約兩週,某日在換水時發現它的葉片上出現因脫鈣作用而產生的白色粉末
▲拉近來仔細瞧瞧這些細小的粉末
▲再換別株水草幼葉用微距看更仔細一點,原本的粉末都顯得顆粒分明
▲狀況嚴重者,葉片會被大量白色粉末所覆蓋,某種程度上還會干擾水草生理健康
▲假如脫鈣作用有可能會對水草生長造成妨礙,那遇到時該如何處理?
水草脫鈣的成因及改善方法
▲從上面反應式得知,水草從重碳酸鹽取得二氧化碳滿足對碳源的需求後,然後析出碳酸鈣(CaCO3)附著(沉澱)於葉片上,所以我們看到的白色粉末就是碳酸鈣,同時pH也會跟著提升。假如水草缸遇到脫鈣的情形會怎樣?一般而言,通常不會有什麼嚴重影響,只是視覺上可能較不美觀,若碳酸鈣附著範圍過大,布滿葉片就會阻斷光能,影響光合作用的發生及養分吸收,如此便會妨礙水草的成長。
▲兩棵深綠皇冠移到新的保種缸後過沒多久又長更大了,於是又再度移植上圖90X45X45的保種缸來進行安置,種植前先鋪上一層獅子自製的基肥,此基肥的肥力十分充沛,絕對可以滿足各種吃重肥的水草,關於自製機肥的方法,詳見〈自製水草基肥〉的內容。
水草的脫鈣作用通常都出現在沒有足夠二氧化碳的環境中,尤其是在強光下更是易見,因為強光也需要充足的碳源才能夠實現旺盛的光合作,所以不論是室內水草缸或是戶外水池都有機會遇到,脫鈣作用在碳源短缺、強光再加上水質pH偏高的環境中更是相對明顯,因為在pH偏高的淡水,重碳酸鹽含量較多,這部分的議題在〈認識pH、GH、KH的旨趣〉已有說明。
要改善水草脫鈣很簡單,我們直接破題,已知成因為碳源不足所致,既然是碳源不足,那只要持續供給穩定的二氧化碳便會改善,因為供給二氧化碳除了滿足光合作用,還能同時調降pH,pH下降便能讓葉片上的碳酸鈣隨之退去,使水草回復到原本正常外觀,只不過並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,需要給予一段時間才行。本文所指提供二氧化碳不是有就好,而是要供應足夠才行,對於操作經驗稍有不足的人,初期或許難以判斷是否有充分供給,可以嘗試用二氧化碳監測器、二氧化碳試劑、pH數值或觀察水草態樣等方式作為輔助判斷。假如想強行用手剝除葉片上的碳酸鈣,根據本人過去實行的經驗,此法效果不彰,反而會很容易造成葉片破損,市面上有販售像是戊二醛(Glutaraldehyde)這類的有機碳或二氧化碳錠等產品來充當碳源,雖然初期花費低廉,但實際效用不佳,建議無需對這些東西抱持過度期待。
參考資料
沼澤缸之家,戊二醛(Glutaraldehyde)之探討(13):換水後的建議劑量,2011
柯清水,水族缸的管理,2016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