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在玩水草缸的人都知道「防藻」是件十分重要且必須持續不間斷的工作,過去都會用殺菌燈來做防藻上的輔助,在近幾年出現其他新的選擇,那就是韓國的TWINSTAR所推出的防藻器,或許是效果還不錯的關係,後來中國的廠商也推出功能相似的千尋醫生;而價位卻只要TWINSTAR的一半,然而本文測試並非針對千尋醫生的防藻功效,是測試對水體硬度的影響。
▲千尋醫生第二代防藻器簡易開箱,型號為SUPER水草,宣稱魚缸最大對應尺寸為200X50X50
▲主要的部份就是控制主機及很像電蚊拍的反應片
▲下水使用約莫十天發現反應片上出現白色附著物,不是標榜第二代不用清洗?
▲近看很像自來水加熱析出碳酸鈣等物質,此時獅子有一個大膽的想法....
▲嘗試浸泡在溶有檸檬酸的水裡,發現反應片上的白色附著物快速冒泡且逐漸消失中
▲浸泡完後乾乾淨淨,看來那些白色的附著物似乎就是碳酸鈣之類的東西
▲到這裡獅子又有另一個發想,如果水中的碳酸鈣等物質會累積在反應片上,而且累積的量多到單憑肉眼就可以看得出來,這是否意味著有降低水體硬度的附屬功能?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,於是展開連續多日的實驗,看千尋醫生是否真的會對水體的硬度有所影響。
▲一般水的硬度皆以GH為主,不過本實驗另外測試KH及TDS,TDS雖然不能直接代表真實的硬度變化,但多少跟GH有些許連動趨勢,可以拿來做些參考上的對照。
▲這次採用API的GH、KH試劑來取得它們雙方的數據,並且還會額外再增測TDS數據做為參考之用。已知pH與KH間存有某種連動關係,以致於供給CO2會降低pH的數值,故本實驗在未開燈且未提供CO2的狀態下取得數據,意在減少在提供CO2可能造成KH誤差。如果不清楚GH、KH、TDS各自代表的意義是什麼,務必先看〈認識pH、GH、KH的旨趣〉及〈TDS在水族的運用〉的內容
▲實驗採每日測量,換水當天會測量換水前與換水後的變化,實驗期間為一個月,共計建立40筆資料,過程中加入不同的換水間隔與換水比例,分別為第1筆(換水80%)、第8筆(換水50%)、第15筆(換水50%)、第21筆(換水80%)、第28筆(換水80%)、第32筆(換水50%)、第38筆(換水33%),經實驗得知,剛換水後TDS大多處在下降的情形,然後隨著時間的推進,TDS仍會慢慢地爬升,這或許是受到添加液肥的影響所致?不過整體來講確實有降低TDS的趨勢,再來取頭尾資料相比較,在有換水的情形下TDS降幅約25%,明確顯示出TDS確有下降,TDS下降暗示著GH亦會隨之下降。
▲接著就是本文的重點,一樣從40筆資料可以看出GH、KH在換水後大多有下降的情形,但隨著時間的經過有時又會往上升。取頭尾資料可得知GH約降32%、KH約降20%,KH下降意味著pH也可能會下降,假設一直都不換水,持續讓千尋醫生在水體內運作,缸內的水因蒸發短缺就用RO水來補,或許真的可以把硬度控制到比較低的數值。講到這裡,新手沒有建立正確的觀念、技術、經驗的情況下,一直不換水可能到最後就會換魚,關於換水一事,可參考〈關於水族缸換水之必要性〉的內容。
▲不管用何種防藻設備,仍需要搭配日常的維護習慣,設備的存在只是讓我們管理變得比較輕鬆而已
經本實驗發現,若單純只想降低水體硬度,個人認為使用軟水樹脂或RO水應該還是目前的主流手段,不過軟水樹脂在使用上要注意一些事情,不管是氫型或是鈉型軟水樹脂只要操作沒有拿捏好就易使pH產生震盪的情事發生,這在〈鈉型軟水樹脂用於水草缸之疑慮〉有做實驗來對鈉型軟水樹脂做探討。
至於防藻設備使用方面的心得,首先要先知道,防藻並不是除藻!若已發生爆藻之情形,須尋求其他的解決方案。關於防藻方面個人經驗是千尋醫生對綠斑藻、綠塵藻、黑毛藻抵抗力較差;而殺菌燈對綠塵藻及黑毛藻的效果比千尋醫生佳,不過綠斑藻一樣沒用,本質上兩者還是有些差異,如下:
(1)除非是內置魚缸型的殺菌燈,基本上千尋醫生在安裝上較殺菌燈為簡單。
(2)千尋醫生不能用在TDS超過500ppm的水體,所以TDS破表的海水無法使用,而殺菌燈可以。
(3)殺菌燈可以預防疾病的產生,而千尋醫生第二代不確定是否具備此功能。
(4)殺菌燈燈管跟千尋醫生反應片皆為消耗品,高瓦數殺菌燈的燈管會比反應片還要貴。
(5)千尋醫生的耗電量很低,待機時反應片未作用只有0.5W,遠比持續作動的殺菌燈省電。
(6)殺菌燈可以除綠水,千尋醫生似乎無此功能。
綜上可知兩者各有優缺點,無論是用何種設備來防藻,只要使用得宜並控制好光照強度及時間、換水頻率、肥料供給量等因素,其實也不太會有藻類大爆發的問題,只是這需要很多經驗的累積才容易做得到。水草缸真正最大的敵人就是七罪之一的懶惰,以至於水草界才會流傳「人懶草缸倒」這句話(菸)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