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利用假日來到當下火紅的琉璃吊橋,由於有分批次管制的限制,必須先領取號碼牌後,再依規定的時間才能走吊橋,所以拿到號碼牌還要等待上好一段時間。在時間到來之前,附近另有一處叫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的景點,可以先到裡面走走逛逛,可供消磨漫長等待的時間。
▲出現長長的排隊人龍
▲十二點十分開始排隊,終於在十二點五十分拿到號碼牌
▲先前往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
▲稍微走一下就可以到達目的地
▲獅子買學生票入場
▲開始啟動閒晃模式!
▲文物館
▲門外一些雕像
▲排列的禮砲很像軍方的八一迫擊砲
▲園區內的接駁車
▲開始等車
▲遊客們紛紛上車
▲出發!
▲到達第一站
▲早期原住民的房屋
▲各族間的建築風格都有些差異
▲前面就是琉璃吊橋
▲繼續往下一站前進
▲遇到當地原住民在賣石板烤肉
▲趕快買一份烤雞腿來吃(笑)
▲引燃薪材來加溫頁岩
▲真的蠻好吃的!
▲用板岩和頁岩建屋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特有的建築特色
▲在獅子的「印象中」房子做這麼矮是為了在外敵侵犯部落時,入侵者進入屋內必須彎腰低頭,此時藏匿在入口處的部落勇士會比較方便用刀將敵方的頭顱砍下;只是時代在改變,戰爭所用武器已經演變成槍砲、彈道飛彈、電子資訊、生化武器等作為主角。
▲裡面是藝品販賣部
▲娜麓灣歌舞劇場有表演活動
▲首先來個開場表演,整場的表演分成許多段落,總時間應該有超過四十分鐘以上,獅子無法全程拍攝錄影,因為記憶卡容量跟相機剩餘電量不足,外加上一直手持相機拍攝手都超酸的,還是把心思專注花在看表演上,各位有機會可以親臨現場體驗那種臨場感。
▲各族的服飾
▲現場人潮擁擠
▲展現原住民的好歌喉,燈光音效都有經過特別安排
▲因為獅子趕時間必須先離開,無奈無法全程欣賞....
▲接駁車的發車次數還蠻密集的
▲先走彩虹橋暖暖身
▲這個吊橋真的超晃的
▲高度距離地面也不算低
▲又回到原點
▲時間差不多了,準備前往琉璃吊橋
大家都知道原住民族群並非單一,而是分布在台灣各地由數個語言及文化不同的部落所構成,園區內可見到早期原住民的傳統建築;在娜麓灣劇場的歌舞表演可以一窺各族的傳統服飾,這是現在安身在鋼筋水泥的我們所不易見到的。
同為腳踩這塊寶島土地的一員,無論是本省、外省、客家還是原住民,各族群緊密的連結已達水乳交融的狀況,也因為這樣保存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亦有相當之重要性。原住民族群分為泰雅族、賽夏族、太魯閣族、邵族、阿美族、撒奇萊雅族、噶瑪蘭族、布農族、鄒族、魯凱族、卑南族、排灣族、雅美族、賽德克族、拉阿魯哇族、卡那卡那富族,已從過去所認識的九族變成十六族,想要通透了解各族其間的文化特色差異,實需下足夠的功夫。
延伸閱讀:屏東琉璃吊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