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.jpg

  這次利用假日來到當下火紅的琉璃吊橋,由於有分批次管制的限制,必須先領取號碼牌後,再依規定的時間才能走吊橋,所以拿到號碼牌還要等待上好一段時間。在時間到來之前,附近另有一處叫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的景點,可以先到裡面走走逛逛,可供消磨漫長等待的時間。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.jpg

▲出現長長的排隊人龍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.jpg

▲十二點十分開始排隊,終於在十二點五十分拿到號碼牌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4.jpg

▲先前往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5.jpg

▲稍微走一下就可以到達目的地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6.jpg

▲獅子買學生票入場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7.jpg

▲開始啟動閒晃模式!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8.jpg

▲文物館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9.jpg

▲門外一些雕像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0.jpg

▲排列的禮砲很像軍方的八一迫擊砲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1.jpg

 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2.jpg

▲園區內的接駁車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3.jpg

▲開始等車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4.jpg

▲遊客們紛紛上車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5.jpg

▲出發!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6.jpg

▲到達第一站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7.jpg

▲早期原住民的房屋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8.jpg

 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19.jpg

 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0.jpg

▲各族間的建築風格都有些差異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1.jpg

 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2.jpg

 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3.jpg

▲前面就是琉璃吊橋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4.jpg

▲繼續往下一站前進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5.jpg

▲遇到當地原住民在賣石板烤肉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6.jpg

▲趕快買一份烤雞腿來吃(笑)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7.jpg

▲引燃薪材來加溫頁岩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8.jpg

▲真的蠻好吃的!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29.jpg

 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0.jpg

▲用板岩和頁岩建屋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特有的建築特色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1.jpg

▲在獅子的「印象中」房子做這麼矮是為了在外敵侵犯部落時,入侵者進入屋內必須彎腰低頭,此時藏匿在入口處的部落勇士會比較方便用刀將敵方的頭顱砍下;只是時代在改變,戰爭所用武器已經演變成槍砲、彈道飛彈、電子資訊、生化武器等作為主角。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2.jpg

▲裡面是藝品販賣部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3.jpg

▲娜麓灣歌舞劇場有表演活動

▲首先來個開場表演,整場的表演分成許多段落,總時間應該有超過四十分鐘以上,獅子無法全程拍攝錄影,因為記憶卡容量跟相機剩餘電量不足,外加上一直手持相機拍攝手都超酸的,還是把心思專注花在看表演上,各位有機會可以親臨現場體驗那種臨場感。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4.jpg

▲各族的服飾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5.jpg

▲現場人潮擁擠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6.jpg

▲展現原住民的好歌喉,燈光音效都有經過特別安排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7.jpg

▲因為獅子趕時間必須先離開,無奈無法全程欣賞....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8.jpg

▲接駁車的發車次數還蠻密集的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39.jpg

▲先走彩虹橋暖暖身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40.jpg

▲這個吊橋真的超晃的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41.jpg

▲高度距離地面也不算低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42.jpg

▲又回到原點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_43.jpg

▲時間差不多了,準備前往琉璃吊橋

  大家都知道原住民族群並非單一,而是分布在台灣各地由數個語言及文化不同的部落所構成,園區內可見到早期原住民的傳統建築;在娜麓灣劇場的歌舞表演可以一窺各族的傳統服飾,這是現在安身在鋼筋水泥的我們所不易見到的。

  同為腳踩這塊寶島土地的一員,無論是本省、外省、客家還是原住民,各族群緊密的連結已達水乳交融的狀況,也因為這樣保存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亦有相當之重要性。原住民族群分為泰雅族、賽夏族、太魯閣族、邵族、阿美族、撒奇萊雅族、噶瑪蘭族、布農族、鄒族、魯凱族、卑南族、排灣族、雅美族、賽德克族、拉阿魯哇族、卡那卡那富族,已從過去所認識的九族變成十六族,想要通透了解各族其間的文化特色差異,實需下足夠的功夫。

延伸閱讀屏東琉璃吊橋

簽名檔

 

arrow
arrow

    みずがめノ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